5月19日,上海市隆重举行纪念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活动,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获“优秀学校奖”,是上海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位列榜首。
以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命名的“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是职业教育战线的最高奖项。近年来,我校着力凸显职教特色,努力培养一代工匠,秉承着“品质+能力”的理念,凝练东海精神,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国际交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会计、报关成为上海市品牌专业;会计被列为上海市一流专业;影视动画专业成为上海市产教研协同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获此奖项,是我校办学实力得到社会认可、学校美誉度不断提高的又一有力印证。
主要事迹(缩减版):
着力凸现职教特色 努力培养一代工匠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益性的民办大学。学院在办学历程中把弘扬践行黄炎培先生职教思想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实施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相结合,坚持非营利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目的;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职教为理念的办学方针,全方位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创新发展。
一个“核心”——学校把专业建设作为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专业设置进行大力调整和整合,专业设置数量由原有的35个调整压缩至20个,形成以经管类专业为主体,以机电工程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框架。学校抓住上海市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机遇,依托市级特色校建设,把报关、会计、国际金融、机电一体化技术、影视动画等五个专业建设成为我校的特色专业,有效地提升了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匹配度。会计、报关成为上海市品牌专业;会计被列为上海市一流专业(在建);影视动画专业成为上海市产教研协同基地。
三个“突破”——突破一:产教融合,建立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联合订单”、“冠名班”等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市级特色校建设,会计、报关、国际金融、机电一体化技术、影视动画特色等重点专业也逐步培育和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推进中高职贯通,目前已与本市五所中职校联手培养专业人才;拓展国外合作办学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也使学生获得多种就学深造和成才的途径。
突破二:突出“能力本位”,打造“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黄炎培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理念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学校遵循这一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推进“课证融合”。推行“双证书制度”,把学生职业资格考证作为场常规课堂教学的延续,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资格标准,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作为课程组成部分融入教学计划,将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证与日常专业教学相结合,在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教学中。目前全校实施“双证书”专业占专业总数比例由2012年的70%上升至100%;实施“双证书”专业中毕业生平均“双证书”获取率,由2012年的12.39%上升至72.95%。其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则逐年上升:由2012年0.70%增至18.01%。
——“训赛并举”。在强化学生技能实训的同时,把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技能培养的正式平台。即用竞赛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测试重要的知识点和完成一个或多个实际工作过程,并将这种培养途径和手段规范化、常态化,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目的。学校设立“技能节”,各院系每年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近几年来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高职组)******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在上海市“星光杯计划”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4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1项。
突破三:建立保障民办院校教育公益原则的管理长效体制机制。我校在上海市同类型院校中率先完成法人产权明晰工作。所有房产、地产和设施设备全部归学校所有,个人不拥有学校的任何资产以及剩余财产分配权。全部资金用于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非营利性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实行双向进入、党政交叉任职。形成董事会决策职能、校长管理职能、党委监督职能——“三能合一”的领导体制。我校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也为同类型院校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四大工程”——工程一:实施“双百工程”,提升课程质量和品位。2013年起我校实施“双百工程”,提出课程建设五年计划即:重点建设100门优质课程,多项指标达到市级精品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编写与课程相关的,突出实习实训和实务操作的100本校本教材;建立课程中心和优质课程资源库。目前已完成“双百工程”全部的建设项目,有39门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有6门课程被先后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共编写实训教材86种,正式出版54种。另外,配合“双百工程”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新进展。已有近百门课程完成数字化并实现上网。
工程二:推进“强师工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强师工程”为抓手,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培养重点,强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专家任兼职院长或兼职系主任;聘请行业专家或能工巧匠任兼职专业负责人;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的资质学历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院系一级“教师职业技能校外践习工作站”,分批安排教师下企业践习。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制定“三不”政策,即:不错过每一个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机会,不放松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学要求,不亏待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待遇。
工程三:打造“实训基地工程”,提供实训实习保障基础。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7654万元,建成一批现代化校内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室面积增加4,100平方米。近年来新建和改扩建实训中心8个;新建专业实训室17个。专业实训室增至108个。建成“校中厂”3个,初步形成了具有东海特色的专业实训中心系列,校内实训实习条件状况发生质的变化。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从2012年的5,179元/生,增加至2016年的13,344元/生。实训基地学年使用频率由2012年151,420/人时提高至2016年349,012/人时;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达到361.3小时/生。
工程四:推进“校园文化工程”,坚持立德树人。我校连续八年四届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在办学历程中凝练出“弘志励学,明德至善”的东海精神,即:锲而不舍追求完美的精神;通力合作团结进取的精神;爱心育人大爱无疆的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不断激励全校师生砥砺前行、拼搏奋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兄弟院校羡慕的东海氛围,更为我校新一轮发展注入了宝贵的思想能量。
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明显扩大,近几年来招生录取数量和学生就业率、雇主满意度、毕业生转正后的税前月均收入等逐年上升。2016年度我校共录取考生2388名,报到人数为2141人,报到率为89.66%,位居本市同类民办高校前列。就业情况良好: 2016届毕业生1539人,就业率为98.65%;专业相关度为80.27%;用人单位满意率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