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 赵佩琪
一、 大学精神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当今时代,教育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振兴民族的伟大事业,这项事业必须有强大的力量支撑,那就是大学精神。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大学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
最近,在筹备曹院长、李院长从教六十年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东海学院创办22年以来,是以什么精神为动力推动东海的发展?东海的精神是什么?
通过举行曹助我教授的《一生追寻大学梦》和李重华教授的《耕耘不辍 创业无悔》两本书的首发式活动,我们看到了当时创办人的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一心为学生的成才无私奉献精神和办一所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的雄略精神。时代虽然在变化,但大学的精神没有改变,前人开创的事业必须在新一代人肩上得到传承发展。
二、 东海精神体现在“锲而不舍、团结进取、大爱无疆”三方面
(一)发扬志存高远、锲而不舍的精神
1993年、曹助我、姜至本、陶钧、李重华四位教授为了帮助青年圆大学梦,立下了“我们也要办一所民办大学” 的志向。他们认准方向,带领教职工历经各种磨练,忍受各种考验,走过各种曲折,有进有退,他们饱尝了挫折的苦涩,也更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正是一种志存高远的精神,在支撑着创业者们辛勤耕耘。
《荀子·劝学》中讲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做一件事情有恒心有毅力。2008年学校党委成立,率先完成了法人治理结构,迎来新一轮发展,当时也遭遇了新的“瓶颈”,那时经费紧张,欠债累累,入不敷出,学校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缺乏竞争力。面对困难,东海人锲而不舍: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学校用“壮士断臂”的勇气大幅调整了专业结构;为了扩大招生,学校员工省吃俭用,勤俭办学,改变了财务的困窘;争取政府大力支持,不断提高办学内涵,学校迎来了一片艳阳天。三年前学校又提出了“三建一提升”的办学目标,建市文明单位、示范校、特色校,提升内涵建议,同样是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认定目标不放松,学校广泛宣传“三建一提升”的重要意义,科学制定达到目标的路线图,有设计、有步骤、有抓手、有行动、有总结、有成果。2015年初学校已连续三届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光荣称号,今年年底,我们有望通过示范校、特色校的验收。22年来,一股志存高远、锲而不舍的正气激励着学校勇往直前。
(二)发扬通力合作、团结进取的精神
校名是学校的灵魂,东海学院的“东海”二字来自于曹助我教授的智慧。一天,他在海运学院校内行走,受到该校路名的启发,一个“东海”的名字油然而生:“东海”既有日出东海,朝气蓬勃之意,又是“浩瀚的知识海洋”、“福如东海”的象征,他的提议得到了其他创办人的一致同意,从此上海的民办高校中有了东海学院的一席之地。如今的“东海学院”犹如“东海”上的一艘大船,正在乘风破浪,扬帆航行。要保持正确的航向,这艘船上的每一位船工都必须要在船长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团结进取。22年来,学校正是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绕过险滩、暗礁、漩涡,迎风破浪,乘风前进。
我在东海工作的7年里,感到民办高校的用人机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行力强,能促使人通力合作,促使干部教职工团结一致。学校的各项政令畅通,基层贯彻落实,执行者尽责尽力,呈现出团结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也是近年学校参与的各项竞赛取得突出成绩的主要原因。
董事会、校长、党委以互信为前提,“三驾马车”各司其职,逐步确立了民办大学现代管理体制。教职工虽然有A类、B类合同之分,但大家能通力合作,以习总书记对教师“四有”的标准自觉要求自己,默默的奉献青春的才华,也默默的奉献退休的余热;我校党建虚事实做,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确有成效;教学以岗位为核心,以赛促教,各项教学赛事捷报频传,青年教师年青富有朝气,他们在教学比武中大显身手;后勤职工甘当“螺丝钉”“铺路石”,确保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全校上下团结协作、积极进取。
从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八年内,我校立足于国情、市情、校情,同舟共济、脚踏实地,从最广大的师生利益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三)发扬爱心育人、大爱无疆的精神
“爱”的正能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动力,正因为有了爱,教育才成为神圣的事业,也因为有爱,教师才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并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致力于终生的教育事业。
对学生的“爱”是学校前进发展的动力。学校每年用于奖励优秀学生的奖学金有近50万元,提供学生勤工助学资金20万元,发给家庭困难同学帮困助学金30余万元,每年发展学生党员50余名,每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签约率达94%,居高职院校之首。仅2014年获“东海技能之星”的学生就有上百名,他们在全国和上海市的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中为学校获得殊荣,也为自己成长成才增加了不少含金量;学校开拓对外合作办学新局面,部分学生获得到美国、日本去出国深造或获得提升高学历的机会,我们激励学生自信、创新,越来越多的同学走出了健康发展、茁壮成长的新轨迹。
学校教职工充分发挥了爱的正能量:他们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他们爱校如家,爱学生如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姐妹,关心学生的事业、品行、身体健康,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关爱播撒在学生心头,每年的毕业典礼上,一段段生动感人的视频,一句句祝福的话语,无不浸透着全校师生的浓浓爱心,大爱无疆。
三、传承传播东海精神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有人说当代教育上去了,“灵魂”不能丢,这个“灵魂”就是大学精神。东海的精神也是时代的精神,爱国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没有哗众取宠、虚张声势,它散发着平淡朴实的哲理,体现当今社会价值判断、是非评判的标准,值得我们树碑立传。大学精神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这也是当代大学的神圣使命。
两位老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大学生、新一代教授,是新中国造就了他们的一生,造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一生追寻大学梦,一生耕耘不辍,创业无悔,其精神追求就是明德至善、弘志励学,这也是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的精神。让我们全校师生员工讲着昨天的故事,大步走在今天的路上,构筑明天美妙的梦想吧!
( 根据党委书记赵佩琪在9月12日在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 整理)